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
  当前,全球环境保护正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一批影响全球环境并关系整个人类今后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持久性有机污染、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等。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消费猛增,出现资源大量消耗、废物大量产生、资源紧缺的局面,突出表现在能源、水和一些不可更新的资源上。据来自个国家多名研究人员历时年完成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指出,全球以上的生态系统资源没有被可持续地利用。年以来将土地变为耕地的面积几乎等于世纪和世纪的总和。年以后,复合氮化肥的使用更加加剧了土壤环境的恶化。地球上~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个生态系统当中只有个环境有所改善,其中,渔业和淡水已难以承受人类需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用短短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年,我国的仅占世界的,却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水泥总产量的,煤炭总产量的;万元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要靠进口,世界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此外,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水平的,土地资源不到,已出现全面紧缺的势头。粗放的发展模式加剧了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不堪重负。
  我市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几年来,我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环境保护也取得了可喜成绩,市区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东辽河水污染严重状况好转,扰民噪声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素养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还没有摆脱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加之环境容量小,我市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和,特别是城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水土流失是全省最重的地区之一;主要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特别是东辽河干流市区下游河段污染严重,为劣类水质,成为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段之一,给下游四平市和整个流域带来严重影响,对四平市人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市区大气污染仍较严重,大气环境质量超过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要达到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耕地人均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由于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理化性状变坏,土壤中残留毒量较大。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森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引以为荣的煤炭资源经过一百多年的开采,面临枯竭,并造成大面积采煤塌陷区,矿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市既是老工业基地,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市经济发展也曾有过辉煌时期,被人们誉为东北的“小上海”。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到来,与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体制上的弊病逐渐显露,并日益突出,加之煤炭资源的枯竭,以煤炭开采业等一批主导产业逐步衰退,全市经济下滑,落在了全省的后面。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快速增长,但在总量上仍然很小,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仍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受到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双重压力,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我州…
   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通用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
   落实科学发展观创环保新局面
   负重奋进迎难而上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树立科学…
   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开创党务人事新局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思…
   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考察报告
环保局创建生态环保计划
农村公路养护发展讲话
民政局政法稳定发展讲话
会计专业就业安排
邮政三新员工个人演讲材料
物业管理公司小区项目经理负责制…
人大常委加强人大宣传信息会讲话
单位深化宣传教育整改意见
学校治安综合治理方案
生产落实年活动方案
落实惠农政策活动工作方案
落实个体农林场水权管理办法
计生委落实党廉建设工作意见
农工办四措并举抓落实实施意
落实重点工作任务实施意见
落实电子政务工作要点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创新规划
落实总理讲话精神促进经济建
落实党代会精神促进发展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