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把月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从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为保护“唯一的地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家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在保护资源和环境、保护人类家园方面却能达成高度的共识。这是因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牢固树立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最初来自胚胎学,代表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竞争的加剧,科技作用的迅速增长,发展一词作为经济增长的代名词越来越得到普遍使用。今天,发展的概念已具有更深刻、更广泛的内涵。而发展观则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人类发展观的演变,而发展观的转变与深化,则是生产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不断提高。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了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观,是在发展观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之一,深刻理解其内涵,对于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从年代以后关于经济增长的辩论中逐渐萌发和形成的。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历经年研究和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其中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更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不是在一般意义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他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再把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中可以看到,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