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五中全会 >> 正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体会

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机关党办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全…
       认真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我国农村基…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县委部署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
       坚持科学发展观打好农建攻坚战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水利…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民族宗教的…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现代化文明城…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武部正规化建…
     
    课改信息交流会主持词
    毕业小品剧本我们能不能不要走
    报业广告行业调研工作汇报
    200教育局文化建设要点
    食品药品监督治理局长述职述廉报…
    全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推进会议讲…
    三区联动促进城乡发展
    党性分析材料法院版党性分析材料
    广电局庆祝元宵节晚会致辞
    迎接省市计划生育考核评估动员会…
    第六届市领导圆桌会议召开
    十六大党代会代表团发言材料
    集团公司第十六次政研会发言
    公司学习贯彻党十六届六中全
    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
    市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
    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和谐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体会分配
    十六届六中全会学习感想
    五中全会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