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21085万的1/2,还有101%的行政村不通电话。同时,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生活相当贫乏。全国广播和电视尚未覆盖到的59%和47%的人口都集中在农村。在覆盖到的地方,也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薄弱,节目套数少,信号质量不稳定等很多问题。据估算,我国农村生活条件较城市落后10年。就边远贫困地区农村的现象而言,有的甚至落后半个世纪。尽快改善农村生活基本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建议国家加大投入,以乡村道路、农村人畜饮水、节水工程、沼气、小水电、农村电网、通信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继续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对农村社区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推广一些地方通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共同投资建设小康村的经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事业虽有较快发展,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广大农民的要求。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城镇人均达455元,农民人均仅15元,相差30倍。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差,初中校舍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十分普遍。2008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7%,但有些农村地区仅为71%,农村小学辍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6个百分点,普通初中辍学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西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率高达50%以上。农村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仅为城市的60%左右。据测算,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而占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能享受20%的卫生资源。加之农村卫生设施条件落后,人才队伍素质较低,卫生服务质量不高。据卫生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为8080万人,覆盖率仍然很低。2002年底,全国8亿农民中,只有408万农民享受了农村低保。2003年底,我国农村只有5428万人参与了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要切实解决以下问题: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建议免去中西部“普九”地区的农村学生的全部费用。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培养种田能手、养殖能手等专业技能型实用人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尽快启动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工作力度,加强农村适用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搞好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努力扩大覆盖范围和农民参与率。完善农民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尽快建立及覆盖全体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抓住国家经济发展的契机,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逐步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制度,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