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民政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汇报材料

诚信建设,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公益事业。加强民间组织培育和管理,三年间全市新批准成立社会团体87个和民办非企业单位102家,培育发展市级行业协会近20家。
  (四)加大服务军队和国防建设力度,双拥优抚安置体系有了新作为。自1997年以来,xx市已连续四次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近三年来,我市着眼军地双向需求,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双服务”活动;着眼深化双拥共建形式,探索“两新”组织双拥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培养了一批私营、民营企业与部队共建的对子,有效带动新经济组织和社会阶层拥军活动的开展;着眼军民“双赢”和平战结合需要,妥善处理地方与军队之间的关系,促进驻x部队和驻训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和全面建设的健康发展。创办“12348”法律援助热线进军营服务活动,同时设立了司法、信访、综合治理的联动机制。优抚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立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广泛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助医解困”行动和“危旧房改造”工程。近年来,全市共减免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费用200多万元,投入200多万元解决150多户困难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稳妥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安置工作,三年中,共接收安置部队转业干部379人次,培训随军家属300多人次,解决96名随军随调家属的就业问题。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新途径,采取实行按比例择优考试录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货币化安置推荐岗位、自谋职业等办法,建立城镇退伍军人安置保障金增长机制。近三年接收的5759名退役士兵全部实行了自谋职业,同时在政府发放安置补偿金推介岗位的情况下又全部实现了就业。
  (五)加大社会专项事务管理力度,公共事务管理体系有新提高。三峡移民安居乐业,2000年以来,我市先后共接收两批三峡库区外迁移民4462名。目前,入迁移民人心思定、安居乐业,三分之一以上的移民家庭走上了小康路。先后被国家三峡建委评为移民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着力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积极做好地名规划和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完成了苏浙两省边界线的联检。大力推进生态墓区建设,全市已建生态墓区和骨灰存放室232个,覆盖了85%以上行政村,已建184个公墓和生态墓地的绿化率达到67.5%以上,“三沿五区”无坟化治理率95%以上,乱葬乱埋现象基本解决;遗体火化率连续十多年保持100%。基本实现婚姻登记程序的全面优化和婚姻状况规范化管理,所有县(市、区)实行集中登记,部分地区还先后实施了婚前免费体检制度。其中,从2005年起,我市市政大厅节假日向新婚市民免费开放,并由政府官员证婚。收养工作程序规范,效果良好。
  三、在“一个注重三个坚持”上勤分析多研究,总结经验再攀新高
  回顾全国第十一次民政会议以来xx市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实践,主要有“一个注重三个坚持”的经验,即注重协调推动发展,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抓好工作热点、坚持勇攻工作难点。
  注重协调推动发展。借党委、政府之力推动各项民政业务的深入。民政工作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民政工作的群众性决定了必须加强与城乡自治组织和各类民间组织的协同;民政业务的多元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各项民政业务之间的协调;民政管理的层次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各级民政部门之间的配合。只有加强外部协调,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指导,争取相关部门的理解和配合,争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才能为加快民政事业发展赢得良好的环境。只有通过加强内部协调,增进机关和谐,促进上下互动,才能整合整体资源,增强整体合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整体效能。
  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在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昌盛新眉…
   学习十七大报告理论研讨文章——…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党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谈思想方…
   坚持以人为本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前进
   西方学者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大学生个人学习汇报2篇
建设局卡拉ok大奖赛主持辞
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实施方案
中学军训成果汇演演讲稿
推动企业发展的建设意见
广场中心的监控设置建设意见
解析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发展
局长度处长竞聘上岗动员大会讲话
国土局增强环境保护讲话
新年电视讲话稿
医疗系统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意
党政系统部门工作考核管理办
医疗系统绩效工资实施意见
交通系统年终总结
交通系统年度工作要点
民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工作意见
民政局创先争优工作报告
价格系统年度工作计划
加强民政工作意见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