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城乡社区一个口子收集、登记、调查核实、发放。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三年来,全市城乡居民共有10.9万余人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支出低保金8431万元,基本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进一步扩大帮困救助范围,全面落实分层分类救助,较好地解决了全市低收入家庭就医、就学、住房、就业、法律等方面实际困难。三年来,全市发放扶贫助学资金5500余万元,资助学生7万余人次;投入资金3790万元为6361户困难户建造65.4万平方米的住房;结对困难群众3000余户7100余人,帮扶总金额1000余万元;党委、政府各级领导走访慰问困难群众16万余人次,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价值2336万余元。充分发挥慈善等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拾遗补缺作用,市、县、乡镇(街道)健全了慈善组织,近年来,全市通过“慈善一日捐”和日常捐赠共募集善款达2.43亿元,发放慈善救助金2276万元,受助面达3万余人次,兴办慈善爱心超市10余家。并先后接收捐赠衣被154万件。切实保障灾民生活,健全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灾害应急机制为主体,社会动员机制相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全面落实市、县两级救灾应急预案。近年来,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台风等受灾群众23.2万余人次,市、县两级支出救灾资金1104万元,发放救灾物质折款1800余万元。
(二)加大城乡福利工作力度,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有新突破。一是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全面实现集中供养。全市先后投资10676万元,建成市社会福利服务救助中心一期工程,改造完成福利院(光荣院)5所,农村敬老院52个,集中供养率98.2%。集中供养对象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二是老龄事业不断发展。全市77个“星光计划”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社区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共有116个社区通过了省级验收,达标率80%。同时改选了全市农村基层老年协会。坚持以兴办养老事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积极探索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办的新路子,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系列化,管理形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的新格局。共设立乡镇(街道)和社区(村)老年电大教学点300多个,年均招生人数达41585人次,学员入学率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4.5%。三是其他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临时救助与长效保障相衔接,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管理模式,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和救助信息的互联共享。全市先后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3200人次。三年间销售电脑彩票2.1亿元,筹集公益金7000余万元;全市福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42亿余元,安置残疾职工13798人。
(三)加大城乡社会自治力度,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有了新跨越。“十五”期间,所属县(市、区)全部成为省级以上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三年来,我市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民政部门组织协调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推进了全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2005年,统一组织完成了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20%的村进行了无候选人的直接选举,一次选举成功率为91.5%。以完善社区服务为核心,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健全完善社区准入制度,开展为社区减负和结对共建资源共享等活动,社区居委会换届直接选举范围进一步扩大,巩固了社区建设的基础。创办“96345”社区服务中心两年来,市民通过热线和互联网向96345求助有17余万人次,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加强民间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