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经济盲目性的“杀手锏”,须臾不可离开,半点不能松手。当然,这不等于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更不能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是要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既不能一统就“死”,更不能一放就“乱”。
   
    发展是与各国人民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和平发展。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占有重要地位。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主张以和为贵,以礼为先,以爱为美;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中,倡导“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以及“协和万邦”。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处逆境、屡遭磨难,饱受战乱之苦,深受侵略之害,更是深知和平之弥足珍贵,发展之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和平、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面对纷至沓来的“中国威胁论”,党和政府向世界庄重宣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与各国人民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就是和平发展观,就是合作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倍加珍惜战略机遇期,倍加珍惜和平的国际环境;必须坚持合作发展的原则,促进民主平等的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必须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即和而不同,和平共处,不期求用自己的文明取代别国的文明,不期求用自己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取代别国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不期求用自己的发展模式取代别国的发展模式,而是在求同中谋发展,在存异中求和谐。
   
    三、科学发展观通过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与各种非科学发展观的分野,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是因为它以谋求又快又好的发展为出发点,以探索发展的布局、模式、进程、机制为重点内容,以揭示发展规律为基本目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了更加科学化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统筹发展布局中发展。合理的发展布局,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统筹兼顾、科学布局的特有优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篇布局,关键在于搞好“五个统筹”。毋庸讳言,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互补等问题,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发生。如果漠然视之,任其发展,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将难以为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搞好“五个统筹”,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统筹、合理布局的当务之急,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方向和道路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统一发展进程中发展。相对统一的发展进程,是抑制和防止畸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所谓统一发展进程,就是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不但要正确处理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快速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支撑、环境保护的关系,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劳动、资本与技术的关系,人口数量、质量与就业的关系,生产、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党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
       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谈思想方…
       坚持以人为本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前进
       西方学者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
       深化对执政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
       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
       民主机制下的威权政治
     
    市审计部门宣传意见
    行风评议大会讲话
    一项需要带头履行领导责任—荣辱…
    电业局度职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市委统战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
    公司员工培训情况报告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实施意见
    计划生育交流材料
    公司新闻发布会策划方案
    学校后勤汇报
    发展花卉产业工作方案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经济工作发展指导意见
    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