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的理论
发展方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问题。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些国家的惨痛教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发展方向上出了偏差。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友好,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在于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在于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社会主义更具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更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具有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真正的繁荣、自由和幸福。
发展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文明成果的有机融合,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建设社会主义。实质上,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揭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统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支撑,没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发生质的嬗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非此即彼,更不可扬此抑彼。应该注意的是,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之根,尽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质不在量,但决不能忘记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变化。如果非公有制经济占了主导地位,那就背离了科学发展观指引的方向。其次,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相协调。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也在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问题在于,现在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严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但在再分配时注重公平,在初次分配环节也要尽量关注公平,以保证全体人民最大限度地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再次,必须坚持强化宏观调控能力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宏观调控,市场机制的种种弊端就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和消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宏观调控永远是保性质、保方向的“传家宝”,永远是遏制、消除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