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践要求上是一致的。
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实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丰富多样的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的主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不仅提供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且为其他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基本创造者和主体力量。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发明新技术、使用新工具和采用新工艺的创造性,努力调动人民群众加强科学管理、改进分工协作关系的积极性,积极提升人民群众节约利用与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动性,才能促进社会财富和物质成果的不断积累与丰富,更快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高度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党的领导就会丧失群众基础,依法治国就会失去力量之源,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可以说,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不仅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政治权益的必要形式,也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依法实施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既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与首创精神。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人民群众不仅直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深入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与真正接受,是社会主义精神产品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评价标准。因此,只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