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前进

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组织保证和思想政治保证。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倡眼睛向下看,围着群众转。领导干部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听取意见、呼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总体富裕程度日益提高,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一定要兼顾效益和公平,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各部分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各种社会矛盾。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力去办。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要满腔热情、带着深厚感情去帮助解决,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逐年有改善。
   
    五、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前进,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全党同志一定要响应中央的号召,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首先,要在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上,取得新进步。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贯穿于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部工作。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上来,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与时俱进。
   
    其次,要在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上,达到新高度。把握它的时代背景,就要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的深刻变化;把握它的实践基础,就要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伟大实践;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就要深刻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和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就要深刻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把握它的历史地位,就要深刻认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西方学者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
       深化对执政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
       党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
       民主机制下的威权政治
       对党的指导思想要做到四真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发展理论…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建设政治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
    副检察长考察报告
    军队士官年终总结
    医院个人实践报告回顾
    机关作风建设大会讲话
    领导在全县食品从业人员培训会议…
    安全监察办事处半年总结
    公文概论商洽纪要性公文会议纪要…
    安全竞赛活动方案
    安全生产演讲稿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党委代表选举工作汇报
    代表团分组审议报告的讲话
    领导率自治区代表团考察
    市学联代表大会开幕讲话
    市领导率代表团进行友好访问
    张领导率代表团学习考察
    国外本市代表团来访问
    领导率党政代表团考察
    市工会代表大会开幕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