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创新
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础是生产力,而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科技的话,那么,科技发展的关键则是创新。毫不夸张地说,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没有创新的科技“发展”只能是跟进和模仿,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是没有出路的。
创新应该是全面的。创新主要应包括三大体系,第一是理论创新,第二是体制创新,第三是科技创新。而在这三大创新体系中,体制创新是关键。创新仅有号召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效机制来保驾护航,建立适合科技发展的创新体制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过去我们一直陷入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创新体制。没有创新体制的保护和激励,没有广大科技人员积极主动的创造,当然就很难涌现走在时代前列的创新成果。因此,一个国家的科技活动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扶持同自下而上的激情主动的完美结合。
就经济科技本身的发展而言,自主创新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自主创新是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空前加剧。在科技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时代,谁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雄厚的前沿科技储备,谁就能站在科技发展的高端,谁就能在科技的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谁就能极大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第二,自主创新是目前及今后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我们都知道,人均gdp1000美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既是一道坎,也是一个机会。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能不能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这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今后我国的自主创新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其中,“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得到高度重视,这在过去一直是我国科技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之处,有望在“十一五”期间得到明显的改善。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和检验标准是社会和谐
我们讲的社会和谐,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实现了人类与自然、人类社会自身各方面的良性互动。和谐社会并不是说就没有矛盾,而是指在出现矛盾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具有不断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有效机制和人文精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描绘了我国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面貌: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的和谐。目前,我国城乡的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居民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明显落差。城乡差距的持续拉大,造成了城乡的相互隔绝和对立,将长远地影响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今后,我国将通过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的战略来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
统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