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后者为前提条件的。物质文明始终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需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物质贫乏、共同贫穷的社会,而是一个物质文明发达、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物质文明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关系、政治意识、政治行为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等,也制约着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物质文明上不去,和谐社会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政治文明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需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它不仅体现为不断完善的制度规范,也表现为不断提升的政治伦理;不仅体现为井然的政治秩序,也表现为人们普遍享有的民主权利和平等关系;不仅体现为社会管理者政治上的高素质,也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人类现代文明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崇尚。政治文明建设搞好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精神文明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否扎实推进,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好。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在我国,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所争取的一切,也同他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人民群众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不同利益。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价值取向上讲,就是要协调好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出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就会日益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因此,党和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从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进一步调整并不断优化利益分配格局,并采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措施,让不同利益主体按照各得其所的原则分享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都能越来越多地获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来,使这一建设的动力源泉充分涌流,真正形成“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壮气势。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保障。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基本着眼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造福于民的过程。而要使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持久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就必须实现人、社会、自然三者的良性互动: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既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又减轻对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通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社会建设整体效益,既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又防止社会因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