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发展趋势,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通过教育和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合理的阶层结构。而要形成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必须发挥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要形成合理的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必须大力培育社会中间层,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会极大地改善我国的社会结构,大大推动我国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从而使中等收入者在人口中占多数,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这是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这样的收入分配格局与现代化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致的。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必须降低低收入者比重。所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在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的行列。这就必须通过改革分配制度,提高各类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在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的基础上提高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努力增加新型农业和规模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使城乡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明显提高,加快进入充裕的小康生活水平进而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迈进的步伐。与此同时,必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居民贫困标准,切实执行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实行离退休人员最低退休金标准。
(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因而,原来那种单位制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了,并越来越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单位制管理体制的瓦解,必然要求构建和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格局。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并且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从而明确了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要承担起协同党和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功能,公民个人也要发挥广泛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
(三)有效整合社会,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
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特别是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要素处于不断的分化和重组之中,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和多样化。能不能整合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大小和人心向背,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这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特别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出现了各种新的社会力量。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分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