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社会阶层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党应该创造条件,让新的社会阶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夯实执政的社会基础,就必须建立健全社会整合机制,提高整合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阶层关系的能力,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
新社会阶层的发展状况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组成。根据最新资料,目前全国私营企业有450万家,投资人1100万,自由职业者约有1000万。新的社会阶层以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执政的根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关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党的执政基础主要包括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本文就这个课题谈些初步的认识。
认识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是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加,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单位、职业身份的差异性大大增加,工作地点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人阶级状况发生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工人阶级队伍的人数迅速增加,阵营迅速扩大。二是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是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四是工人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变化,择业自主性增强了。五是工人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已经分化出来,加入到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中。在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人阶级中部分新成员的阶级意识尚未形成,队伍内部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相对拉大,低收入者尤其是一部分下岗失业职工、困难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以致一部分工人的理想信念淡漠,对现状不满,对本阶级作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认识不清。
对于工人阶级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执政党认真地对待和解决。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缓解收入差距的扩大是最大的一个现实问题。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重点在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