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调整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的经济发展也会比较顺利。像日本和德国,二战以前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且建立了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工业化社会结构,虽然战争暂时把两个国家的经济毁了,倒退回农业社会。但是战争结束后,他们的技术还在,工程技术人员还在,没过几年他们的经济又上去了,重新恢复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我们国家的唐山市的情况也差不多,三十年前的大地震把整座城市都夷为平地,但是之前它是一座工业化城市,它的技术在,工程师也在,所以整个城市也很快重建起来。所以说一个协调的经济社会结构,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社会的稳定。
   
    如今我们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矛盾,就是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结构调整长期落后,两者之间的差距太大引起的。我有一个总体性的判断,就是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甚至已经到了工业化的后期,但由于我国的社会结构调整滞后,社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诸多矛盾正是这种结构性矛盾的表现。比如说中央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把它提到“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高度,主张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但是如果不调整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国家投再多的钱进去都没用。什么原因呢?看看我们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就知道了。2004年我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13.1%,但是农业劳动力占国家总的就业人口的46.9%,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8.2%,这58.2%的人口只分享这13.1%的社会财富,农民怎么能够富裕起来呢?所以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调整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减少农民数量。当前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表现。
   
    4.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上述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原因,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体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革。我们沿着结构性的问题往下研究,都会发现这跟我们体制性的原因有关。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正在经历社会转型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这一转型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得经历,但他们的经济转型都是由市场经济到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所有制改革问题。我们中国过去十多年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化,现在虽不能说彻底解决了,但是可以说基本解决了。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基本成功,但社会体制改革还没有破题,像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社会体制改革,改来改去大家都不满意。我认为,要调整社会结构,必须得在户籍、土地、财政、社会事业等体制方面进行深化改革。我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友人,他们都问我什么叫农民工,我给他们说,这农民工的定义就是农民是农民工的身份,工人是农民工的职业,他们又问为什么要改,我说这是中国特有的,不改的话中国农民当了老板还叫“农民企业家”,当了教师还叫“民办教师”,当了医生还叫“赤脚医生”。所以说中国的户籍制度把人的身份转变框死,现在一系列的农民工问题,其实就是户口问题,你把它解决了,很多事情都好解决。
   
    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在继续深化改革、调整社会结构、使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协调方面做文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构建和谐社会让社会保障对象分享…
       正确履行使命促进社会和谐
       信任重建社会和谐的实践逻辑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银行业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
       用改革发展架起通往和谐社会的桥…
       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和谐
       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为什么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
       加强基层党建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乡镇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情况小结
    宣传思想总结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自查自纠报告
    农村教育系统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
    中学德育计划
    涉毒违法整治方案
    绿色宝岛工程建设工作方案
    市委干部民生管理讲话
    党政廉建和反腐工作意见
    黄玮同志市委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调整运输业综合竞争力实施意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