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调整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

39931万人。个体工商户在1978年只有15万人,2005年个体工商户达到2463.9万户,从业人员4900.5万人。私营企业也是从无到有,1981年开始有私营企业,到2005年在工商局登记的私营企业有430.1万户,私营企业主1109.9万人,雇佣工人超过5000万,注册资金63311亿元,一个新的私营企业主阶层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这些数据表明,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2001年我们在全国12个省市、72个县做了6000份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国现在的社会结构已经分化为以下各大阶层:第一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比例为2.1%,但是按全国7亿劳动人口计算,这个阶层的数量大致是在1500万人以上,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第二阶层是经理人员阶层,占1.6%,大概是1000万人;第三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占1%;第四阶层是由工程师、律师、医生、教授组成的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占4.6%,但是分布不均衡,像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数多,农村则很少;第五阶层是办事员阶层,就是办公室主任以下的工作人员阶层,占7.2%;第六阶层是个体工商户阶层,占7.1%;第七阶层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主要包括在零售、批发、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11.2%,但将来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第八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占17.5%,主要是从事制造、建筑等工作的人员;第九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占42.9%;第十阶层是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占4.8%。这就是我们说的“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如何划分的呢?就是以现在的就业为主,然后根据这个阶层掌握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再进行划分排序,这跟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根据生产资料划分不一样。我们从事阶层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去了解各阶层的利益需求,从而去制定更符合各个阶层利益的政策。
     
    总体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跟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但距合理的、开放的现代阶层结构还有一定距离。因为就结构形态而言,还只是中低层过大,中上层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低层都比较小的一个洋葱头型的阶层结构形态。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让该小的阶层小下去,该壮大的中产阶级壮大起来。
   
    从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这三个结构来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的社会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恢复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调查研究不够,总结不足,宣传工作也开展不够,全社会在重视社会结构研究方面还没有达成应有的共识。
   
    3.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还不合理
   
    一般说来,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变化在先,社会发展、社会结构调整变化在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如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进行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社会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有可能拖跨我们的经济发展。国际上也有这样的例子,经济发展到人均gdp六七千美元,但是由于两极分化悬殊、社会问题丛生,国际上一有金融危机,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就面临崩溃。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有与工业化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它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下一个应用文写作范文: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构建和谐社会让社会保障对象分享…
       正确履行使命促进社会和谐
       信任重建社会和谐的实践逻辑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银行业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
       用改革发展架起通往和谐社会的桥…
       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和谐
       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为什么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
       加强基层党建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乡镇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情况小结
    宣传思想总结
    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自查自纠报告
    农村教育系统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
    中学德育计划
    涉毒违法整治方案
    绿色宝岛工程建设工作方案
    市委干部民生管理讲话
    党政廉建和反腐工作意见
    黄玮同志市委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
    残疾人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推进社会管理工作意见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工作责任管理办法
    社会治安综合整顿工作汇报
    经济和社会建设工作安排意见
    建设小康社会监测工作报告
    调整运输业综合竞争力实施意
    节水型社会建设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