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到了2004年,我国的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变为,一产占46.9%,第二产业占22.5%,第三产业占30.6%,二、三产业相加占到50%以上,非农就业劳力39931万人,26年增加2809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80.6万人,这是一个结构性、标志性的变化。我们说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完成工业化应该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在gdp里,工业总产值是否超过农业总产值;第二是在经济结构里,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是否超过50%,1978年我认为我们不是,但现在是,因为就业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第三就是城镇人口要超过50%。
目前就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不协调;第二,2004年,在城镇二、三产业就业的总量中,有12000万是“农民工”;第三,现在整个社会总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再说城乡结构。总体来说,我国的城市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一五时期城市进行工业化时,有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所以那时我国的城市化是与工业化同步的。这里我有个数据,在城市化率方面,1952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是12.8%,1958年提高到17.2%,六年平均每年提高0.73个百分点。但到1958年,搞了大跃进,经济出现困难,国务院就下达限制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通知,开始设立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实行要农村的棉花、木材等原材料,但不要农村的劳动力的分割制度。这样,一直到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城市化率仅为17.9%。1978年以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才开始有了快速的提高,尤其是1998年提出小城镇大战略以后,城市化率大大加快。到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到41.8%,2005年是43%。在城镇人口方面,1952年我国的城镇人口是7343万人,1978年达到17245万人,26年间增加990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0.8万人。而从1978年到2004年这26年间,城镇人口增加到54283万人,增加3703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24.5万人。城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我们在提高城市化率和扩大城镇人口数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现今的城乡结构还不合理。表现在:一是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2005年我们的城市化提高到43%,但与全世界城市化超过50%的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不仅跟发达国家比有巨大差距,就是跟一般的国家相比较我们也是相差七八个百分点。二是在城市内部,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现在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本地户口和外地户口,或者说本地的职工和农民工的矛盾。三是城乡关系不合理,主要是我国现在的城乡差距太大。
最后说社会阶层结构。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通过一划三改以后,城市里实行国有制、公有制,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这样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就变成只有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个阶层结构是比较简单的。那么从19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城市出现大量知识青年返城,我国的社会阶层就开始分化。我这里提供一个数据,1978年,在第二产业就业的职工有7076万人,第三产业有2176万人,两者相加是9252万人,到2004年时,二、三产业的职工已经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