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人期望的冒险。在当下,虽然个人知道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丑陋、邪恶现象以及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种种因素,但是,他依然故我,从根本上说,他表现出对人性和完善的过度信任,因此,滥用信任反而刺激道德冲突,产生一系列显性社会矛盾。
把现存社会看成个性开放、天马行空的自由化状态,这是人格心理的扭曲。这种状态是把社会信任建立在狭隘的个人自信基础之上,它所体现出来的人格是扭曲的人格,而扭曲的人格又是心理扭曲的表现。于是,把现代社会提供的自由发达、开放宏大的舞台,看作是先天预设好的秩序;人们可以毫无顾忌、不计成本地发现其所在,发挥其所能,发展其所有。事实上,主张并促进个性开放、自由发展是对的,但是不考虑个人狭隘的自信、自由,以及由于这种自信的泛滥造成信任滥用,由于这种自由带来的狂想与独断,不仅不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反而会加剧个人英雄主义,松散集体主义力量,冲决社会秩序之网。
把现存社会看作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绝对化状态,这是社会理性的颠覆。这是西方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创的理性主义境域以来,留下的“不幸”衣钵。这种哲学的理性主义,经过笛卡尔主义,把物种理性提高到人类理性;再经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运动,又从人类理性抽象出精神理性。虽然康德为人的实践理性创造了生命空间,黑格尔也为人的精神理性开辟了发展道路,但是,只有马克思才第一次真正把人类理性解构为人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进而把人的实践理性建构为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在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个体理性与社会理性相统一基础上为社会建设实践指明了正确道路。因此,当个体理性失悟,社会理性就不能失语;而当社会理性出现两极分化的境况时,个体理性就会出现非此即彼、有我无他、鱼死网破的绝对化态势。这样,在个体理性制约下的个人信任就会颠覆社会信任;反过来,被颠覆的社会信任会反叛个人信任,削弱个体理性。因此,培育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理性,健全个人信任体系,这是生成和谐社会秩序的首要取向。
供给信任:社会矛盾的解决主导
所谓供给信任,是指各层次社会成员从封闭信任走出来,积极消除封闭信任状态,大力挽救滥用信任境况,真正建立取信于人、取信于民的条件与氛围,建立真实、规范、持久的信任机制,为生成良好人际关系、合理解决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社会秩序,提供主导价值范式。这种价值范式从两个维度展开:
从弱势境域转向强势境域。信任重建是一项相当艰巨的系统工程。所谓艰巨,主要指人们对信任问题已经形成坚固的思维定势,不愿意作过多思考与关注,认为社会就是如此,个人无能为力,因此,出现了信任建构的弱势境域。这种境域实际就是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状态的表现与展开。人们之所以遁入这样的生存状态,深一层看,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来自封闭信任的内敛压力;二是来自滥用信任的扩张压力。前者的价值取向是隐性社会矛盾的基本诱因,并不能够供给人更多希望,产生更多正当利益,反而使人怀念第一自然秩序,回望小国寡民生活,这不符合社会进步规律。而后者则走到另一极端,它是显性社会矛盾的主导诱因,促使个人期望冒险、扭曲人格心理、颠覆社会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