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和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实践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和谐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这也就是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和谐、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既指向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也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需要利益协调机制和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感情、调节行为、整合关系。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用和谐的方式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这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推动人与人的和谐,还要促进人的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人们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遇到某种挫折时,或面对社会的消极面,甚至会产生偏见和偏激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变成极端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必须坚持重在建设,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第一,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不仅把主流意识形态和人们个体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而且把价值追求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因此,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教育与引导,不断促进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形成。
第二,要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执政党具有主导、示范的作用。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党内不和谐,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党内和谐取决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