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正确把握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内涵与要求,深刻认识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重要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思想内涵。
首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谐理念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描述,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和谐理念就是社会主义的理念。
其次,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应当说,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就以不同方式表达过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在中国,古代有劳动人民对于“乐土”的向往,有儒家对于“大同社会”的描述,近代则有康有为的《大同书》;在西方,古代有基督教描画的“天国”蓝图,近代则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试验。但是,由于这些理念和精神脱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而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人类和谐理念、和谐精神的精髓——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再次,表现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文化自觉。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以及斗争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地位是不一样的。重视矛盾的对抗,强调阶级斗争,这在革命时期是正确的。但是在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再坚持这样的思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从以革命为主题转向了以发展为主题。从此,保持社会和谐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多元的利益主体,但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的方法来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