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安全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纵观目前企业安全工作,一是安全工作方针很明确,安全管理的诸多理念在渗透,安全工作的模式方法已基本形成体系,然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基于对上述这一普遍性结果的认定判断,我们就必须从企业现行安全管理运行体系的实效性上进行改进提高,使安全管理运行体系与时和谐。
一、找准传统安全运行体系之软区
随着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使现行安全体系呈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性,安全体系的功能与时不和谐,诸多问题未能从长效机制、源头根本上去解决,导致事故多有发生。
一是安全理念定位模糊。虽然“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明确了安全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首位,而在执行中企业注意力往往放在提高效益上面,员工对安全出于“本能”自保,是被动的服从,参与意识很弱。在“一把手”是安全第一责任者之后,导致高层重视基层轻视,“安全第一”之认知未解读未全面覆盖到各层面人员。“安全第一”的认知缺位成了大多数人的认知软肋。
安全责任概念处于模糊状态,责任模糊反映出制度层面有问题。安全执行理念受儒家传统的不可操作的感悟理念影响,凡事凑合,无明确标准,取中庸而留隐患。以完成任务为工作导向,未确立为价值而工作的导向。安全绩效理念是安全绩效不如经济绩效便于计量。安全有成绩不显,有问题不凸显,有了事故才感到震撼。这一点在执行层更为突出,安全绩效对全员牵引力不足。
安全文化建设是目前大家的共识。文化建设刚起步,对行为中表现出的文化研究不足。在建设方法途径上书面的概念多而实践行动少,对行为实践的文化评估少。文化建设之切入点和着力点未找准,文化建设停留在管理层和表层,因脱离实践而未形成亲和力、执行力。
二是组织体系功能缺失。企业组织方面,安全是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之工作,定位了各方面安全工作之责任,虽工作路径清晰,但围绕安全主线功能未整合,实施方法欠缺。虽工作方向明确,但职能未量化明晰,职能未转化成可操作的职责。
生产组织方面,在方法功能上偏重于生产工艺流程研究,在人与物结合上研究偏少,对人力这一生产要素组织简单化;在流程上对安全,分出层面,评估引导各自的职能重点无专门设计,造成生产组织功能欠缺。
监督组织方面,安监部门主要履行了检查纠错奖惩职能,在监督深度和广泛性上显现不足。
三是管理运行体系受众缺失。安全宣传教育在形式上多是文件安排、讲话要求、活动开展、会议传达为主。在内容上缺乏对各层面具体实践的提炼;在传达上泛说的多,缺乏解读,使广大受众难以理解,甚至排斥。宣传教育的数量和质量未覆盖全员,安全理念只渗透在少部分人思想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