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只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二者在和谐度上有很大差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矛盾论
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里,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并对这种矛盾做过透彻分析的第一人是毛泽东。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划时代的著作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理论支撑。
毛泽东把他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写的名著《矛盾论》的观点,全面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他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用这个观点去认识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各方面都存在着矛盾。问题是,我们要重视矛盾而不能轻视和回避矛盾,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在化解矛盾中求得社会和谐。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为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它们之间已不具有对抗性,而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这种矛盾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求得解决。这就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阔的空间。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它们之间虽然还存在着这种那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这就为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毛泽东还首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的上述观点,在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面前,坚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处理和解决好一系列社会矛盾,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虽然社会主义矛盾论和社会和谐论不是一回事,但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思想理论准备。
以人为本论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江泽民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后,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发展。“本”就是事物的本源和根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