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和谐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中构建和谐。
发展是和谐的重要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是基本国情。在这样的国情下,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坚持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才能统筹兼顾和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各阶层群众和谐相处。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经验证明,仅有经济增长,并不能实现社会和谐。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当前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澄清一些认识误区。第一,和谐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落实和谐发展的理念,在于保证全局的、整体的和长远的发展,并不是搞齐头并进式的平均发展。第二,和谐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但不是重新回到平均主义。第三,和谐发展不是取消竞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距和差异,而是承认差距、鼓励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