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贯彻落实好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必须按照“中国化”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统揽全局,扎实推进。这就要求我们牢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并进一步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
研究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首先要研究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重大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坚持理论指导又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在1938年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这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复杂问题,推进理论创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反映了党和人民在艰辛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格外地珍惜它、用好它。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重要成果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这些成果贯穿着同一个主题,决定了它们必定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且现在还在实践和发展中。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的实践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复杂矛盾,包括解决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对于我们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根本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