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证,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商业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不够积极,部分农村信用社也顾虑重重:助学贷款周期长、易沉淀、风险高,怕亏本不敢放;额度小、管理难、效益低,嫌麻烦不愿放。其实,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农村信用社在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不仅能够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农民群众解难,而且可以促进自身健康发展。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农村信用联社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助学贷款业务的思路和办法,大力实施助学“圆梦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转变观念,破除思想障碍
农村信用社源于农民、植根农村,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也要肩负起服务“三农”、造福社会的职责。在实施助学“圆梦工程”之初,市联社采取召开专题会议、走村串户调研等办法,多方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使员工认识到,发放助学贷款不仅具有支农、解困的作用,还具有培养人才、提高农民素质等深远意义,是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变消极应付为积极主动,为助学“圆梦工程”的全面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了打消员工的思想顾虑,市联社还引导大家“算”了发放助学贷款的三笔账:一是虽然助学贷款周期长、易沉淀,存在一定风险,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便可能成就一名人才,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培育一位忠诚客户;二是虽然助学贷款额度小、管理难,短期效益较低,但从长远看,发放一笔贷款,受益的是少数特困农户,感染的是众多农民群众,提升的是农村信用社的形象;三是虽然特困户能力弱、有困难,暂时需要扶持,但从长远看,这类家庭情况各异,只要方法得当、路子对头,总是会摆脱贫困、实现致富的,发放一笔贷款,就为他们脱贫致富增添了一份力量。观念转变了,思路理清了,员工实施助学“圆梦工程”的行动就自觉了。
摸清底数,实施分类帮扶
帮一时之急容易,难得的是持久帮扶。着眼于持久地帮扶困难家庭,并确保助学贷款按期收回,市联社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摸底,根据不同类型制定了帮扶计划。
“助学贷款+爱心捐助”型。就是对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的,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发动广大信用社员工为其捐款。2006年,市联社共为贫困大学生捐款258415元;2007年,再次发动员工捐款151555元,并全部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助学贷款+项目帮扶”型。就是对暂时贫困但有劳力的家庭,在发放助学贷款的同时还进行项目帮扶。对全市贫困生家庭逐一建立帮扶档案,针对不同家庭的特点,制定脱贫致富措施,提供项目选择、技术指导、资金注入、市场营销等服务,力争通过1至3年的努力,使这些农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目前,全市各信用社已对1752名贫困生家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