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的重点。然而,保植被还是保“吃饭”,一度困扰西部不少地方。近年来,这一难题逐步破解。破解之道,就是转变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饲草基地,推广舍饲圈养。
贵州省把石漠化治理与区域脱贫相结合,蓄水、保土、造林和种草多头并进,发展生态农业和混农林业,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黔西南石漠化严重的山区,种植了30万亩金银花,去年4万余亩进入产花期,总产值1440万元。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四川林区的林竹培育业发挥支撑作用,林竹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甘肃省玉门市年均降水量仅5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多毫米。这里其他作物难以生存,却是世界最好的苜蓿种植地带。目前,玉门市已建成万亩饲草乡镇5个,发展标准化饲草基地3万亩,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饲草生产基地之一。
内蒙古在造林种草工程治理区内全面推行禁牧。目前,内蒙古101个旗县生态项目区全面禁牧、休牧和轮牧的草原面积已达7.5亿亩。禁牧后,全区牲畜总量却由2000年的7500万头(只)增至目前的1.1亿头(只)。
调,绿色之路谋发展
既要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致富一方,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谋求持续发展。近年来,西部各地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项目审批环评,控制污染排放,合理利用资源,改善能源结构,努力追求绿色gdp。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提出“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的构想,支持环保部门行使“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的小煤炭、小冶炼、小水泥等企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6年,该市空气良好及以上天数达95%。
云南省玉溪市全面治理珠江源头第一大湖抚仙湖流域环境,对排污企业限期治理达标,使抚仙湖水质由ⅱ类恢复为ⅰ类,水体能见度由3.41米增至5.51米。
为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重庆市已建成3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17座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65%。2003年以来,“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重庆市北碚区先后关停41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污染企业100家。
改变传统能源结构,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是西部改善生态的另一亮点。新疆风能装机总容量目前已达15.8万千瓦,其中,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年发电量达95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万吨。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