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述评(下)
从雪域高原到塞上江南,从大漠戈壁到茫茫草原,西部以其神奇壮丽令人神往。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西部日渐突出的生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沙尘暴、石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缩……对此人们不再陌生。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西部各地更加重视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道路。
退,还后代水草丰美
甘肃民勤县曾流行一句民谚:“民勤有天下,天下无民勤。”说的是各地都有民勤人,而民勤却没有外地人,皆因民勤生存环境过于恶劣,其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5%。
生存条件差,促使人们向自然过度索取;而过度的索取,更加剧了生态恶化。这样的恶性循环,曾是西部一些地方面临的现实。
要改变类似的现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治理,奠定区域良性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赋予的重要任务。2002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支持西部地区改善生态,先后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封山绿化”,“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西部各地因地制宜推出了生态建设的新举措。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的天然林中,斧锯之声远去,伐木变成护林。
近年来,新疆已完成退牧还草9020万亩,占全区天然草原面积近1/7;青海投入7.8亿元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完成退牧还草禁牧7663万亩。从2004年起,西藏计划用6年左右时间,投资64亿元,规划禁牧休牧1.12亿亩。截至目前,西部地区累计退牧还草2.9亿亩,完成造林面积6亿多亩。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生态呈现良性发展趋势。统计表明,新疆的林草覆盖率比10年前增加1倍多,降雨量比1990年的平均值增加了10%。四川省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现有森林资源涵养水源能力相当于三峡工程防洪库容量的3倍。陕西省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3亿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2000年禁牧休牧以来,植被覆盖率达到了70%,再现草绿牛羊肥秀丽风光。
变,生态效益成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