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60%。检验西部大开发的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西部农村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西部农民能不能真正富裕起来。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特色现代农业,加快产业化进程,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基础。
新疆利用得天独厚的温差效应及阳光资源,发展以棉花为重点的特色经济作物,棉田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50%,棉花产值已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5%,农民收入的30%来自棉花。枸杞产业是宁夏传统特色农业,目前,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已由几年前的5万多亩发展至50多万亩,每年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40多亿元。陕西省利用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发展苹果产业及果汁加工业,果园面积已达1200万亩,亩均纯收益1400多元,全省25个贫困县中有600万果农靠苹果脱贫。内蒙古着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去年畜牧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区约有42%以上的农牧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当中。去年以来,西藏实施特色产品开发项目300多个,实现效益1.26亿元,24.5万农牧民通过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广西采用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方式,使农业信息广泛进村入户。目前,广西已建成14个市级和700多个县、乡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去年全区通过互联网络销售促成农产品交易132万多吨,金额34.28亿元。甘肃近年来投资3100万元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在87个县逐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采集发布平台和信息服务点。贵州从2003年起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迄今,已有17个县16万农户受益,到去年底农民户均增收1060元。
西部大开发,发展是要务。事实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7年来,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统计数据显示,“九五”时期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十五”时期这一差距缩至1.7个百分点,去年则缩至0.6个百分点。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西部大开发正在塑造一个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