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区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大国,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区域文化的复杂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都十分明显地存在。在这样一个复杂格局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巩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发展的坚强文化纽带。
一是巩固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的和谐统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庞大的中国社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与和谐统一,奠定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文明历史基础,并最终使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在打开国门,广泛接触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使人们更加注意到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近些年来,各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及文化互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社会的大舞台上更领风骚,汇入现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潮流,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整合,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融汇,必将使现代中华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动人的东方文明的光彩。
二是促成区域文化复杂性互动的平衡发展。历史上,区域文化的复杂性一直存在,以至于由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区域文化特色成了分辨区域差异的一种象征,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闽南文化”,各自有着较为显著的不同之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也加剧了区域差异的文化复杂性,加速推进区域文化复杂性互动的平衡发展,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团结意义重大。目前,我们国家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注重“城乡平等”,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加快农村文化发展步伐。
三是推进历史文化传承的优化创新。中华文明持续数千年从未中断,中国社会拥有保存最为完好的不间断的文明历史传统,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文化“生态”都存在着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伦理关系,甚至存在着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政治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历史文化的丰富性有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沉重包袱,如何处理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一味强调保持所谓“文化原生态”是不足取的,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应把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作为前提,创造有利的文化发展环境,在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