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离不开各种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同时也离不开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确立一个统一协调的文化战略,强化国民共同体的政治、文化认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一、以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国民共同体认同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国民共同体来说,文化认同都是国家有效实行政治动员、社会整合的基础。文化认同分为理想信念层面、心理精神层面和行为模式层面。
第一,信念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从来都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即共同价值观最深层的内核部分。在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当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无疑是强化中华国民共同体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所在。
第二,心理的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各民族人民固有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共同精神,是中华国民共同体政治、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时候,正是这样一种文明历史传统所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了凝聚华夏众多民族的坚强力量,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整合。从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叩开中国的国门,到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独立奋起反抗,成为近现代中国革命志士和全体人民的共识,近百年共赴国难的艰苦努力使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涨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些成就对于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进一步强化的作用。
第三,行为的认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外显部分,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一个社会共同体认同的行为模式层面。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数千年的社会伦理构建和社会道德实践中,中国各个民族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继续发扬光大。然而,必须承认,我们的传统美德主要体现在传统礼俗社会伦理方面,而在公民社会伦理、法治社会规范和市场经济规范方面,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强化以社会主义公民职责为本位的社会公德,强化以法治社会规范和市场经济规则为基准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强化社会主义新型家庭美德的实践,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尤其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正是当前中国国民共同体认同建设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以和谐文化建设加速推进文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