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打造建设性媒体,理应成为新闻界的不懈追求。媒体的建设性,主要体现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着眼全局的科学定位、不断创新的发展路途和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实践操作上,应该坚持在“五要”上下功夫。
一要坚持正确导向。导向是媒体的灵魂。建设性媒体首先应该是导向正确的媒体。一是防止认识偏差。媒体要保持正确的导向,从业人员思想上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把导向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至高无上的追求,按照党的要求和群众需求办媒体。只有这样,引导能力才能提升,建设性作用才能发挥。二是做到政治敏感。媒体无论大小,政治责任无处不在。报道的内容只要关乎全局、影响广泛,都是政治。可以说,媒体在政治的“土壤”中生存。因此应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以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政治头脑来确保导向正确。三是掌握工作主动。媒体工作的主动源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要做到心中有数,适时适度地进行解读、挖掘典型、宣传成效;中心工作要扣得紧,围绕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全局,通过镜头和版面的高度聚焦、广泛扫描、深入透视,营造大的声势和良好的舆论氛围;热点问题要抓得紧,在高度关注的同时因势利导、正面引导,使积极热点升温,敏感热点降温。四是避免操作失误。在宣传报道尤其是在政策似懂非懂、情况若明若暗、事态将信将疑的时候,在导向的把握上应该多一些理智,少一点浮躁;多一些慎重,少一点轻率,切实避免失策而引起失误。
二要贯穿发展理念。打造建设性媒体离不开发展。要把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打造建设性媒体的全过程,以此来彰显实力、扩大影响、提升品位。一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媒体是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的结合体,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很重要。我们应该坚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扮演好“耳目”角色,发挥好“喉舌”作用。在此基础上,打造平台,丰富载体,推出积极健康而又打动人心的“看点”,保障阅读率、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二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媒体的发展应做到既遵循规律,又讲究特色,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把握导向、贴近受众、注意品质应该成为媒体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要针对受众的不同进行内容定位、功能定位和风格定位,讲究“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避免一般化,防止同质化。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媒体的大而强,有双重含义:从舆论引导来讲,“大”就是受众数量大,“强”就是舆论引导力强;从经营层面上讲,“大”就是经营规模大,“强”就是经济实力强。从一定意义上讲,做大是量的积累,做强是质的提升。我们要坚持“政治头脑、百姓情结、专业精神、市场谋略”的四位一体,追求做大与做强的有机结合。
三要树立开放思维。在信息化时代,媒体应该以开放的眼光发展自己。一是倡导包容。建设和谐社会,应该倡导包容。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有一些思想疑虑,迫切需要在思想上解惑、情绪上解躁、心理上解压。统一思想、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既是和谐的要求,也是媒体的责任。媒体应坚持介入而不回避,报道而不炒作,缓解而不激化,帮忙而不添乱,进行理性而客观的报道。二是讲究互动。媒体与公众是一种唇齿相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