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重要意义。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重要意义,蕴涵在党与社会自身的内在运行机理与逻辑之中,我们应当从社会建设与党的奋斗目标的内在联系、政治保证对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党与社会的关系建构等方面,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强调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鲜明特点。作为中央全会,专门研究社会建设问题,明确地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把一系列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写入中央文件,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绝非偶然。
从党的奋斗目标看,实现高度的社会和谐、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最终目标不同,尤其在于是否以社会和谐作为价值取向。重视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实践特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党不懈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就内在地说明了社会建设对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至关重要性。
加强社会建设对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更为直接的目的性意义。回顾党的领导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在不同历史阶段,党曾经制定过不同的阶段性目标,这些目标大都是具有手段意义的目标。而我们党当前提出社会建设的目标,则不仅仅是手段意义上的,而是具有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性。社会建设不仅是服从、服务于最终目标的,而且与最终目标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是更具有目的性的。可见,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的必然性,蕴涵在党的执政使命自身的逻辑之中,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
从根本意义上说,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着力点是正确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始终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鲜明地反映了注重民生的政策取向。而利益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建立有利于实现利益均衡的机制,这种机制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机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调控利益的机制和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政治是最根本的方式和途径。首先,就人的存在方式而言,实现人的政治价值,对于提升人的生存意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实践说明了这个问题。譬如,所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从一个方面说明,如果仅仅从人的物质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不能满足社会和谐的要求。因为人的利益要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