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是否能对自我的情感和欲望进行适度调控。按照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解释就是:“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整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序。”心理和谐强调的是内心的“舒缓、愉悦、娴静、纯真”,其价值体系的实质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常说的“中和”观,它包括个体对人、对事、对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理和谐价值体系的构建就是在充分尊重个体自由发展度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统一性的价值标准,达到行为方式的合理化。
4.文化引导是构建心理和谐体系的重要途径。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个体相互之间心理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多元文化与多元的个体心理紧密相联,互为因果。因此,社会文化是否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充分表明整个社会的心理是否和谐。统一的社会群体,离不开统一的社会文化,它必须用具有共性的职业道德、民族习俗、传统理念、阶级意识等文化因素来引导个体心理的发展,其实质就是用文化的统一性引导个性心理发展的一致性。构建心理和谐文化体系就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具有不同个性成员的长处,取得最大效果,充分展示个体思想和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反映社会群体统一的地位、利益和意志,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引导、培育、创新、传播统一的社会文化的机制和氛围。它主要涉及文化理念、文化作品、文化发展空间、文化传播途径和手段等诸多方面。
和谐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和谐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和谐体系机制、体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使社会全体成员更好地感知和领会心理和谐,更好地创新和传播心理和谐,从而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