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进步贡献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个体的发展也要遵从全面的、科学的发展,讲究“度”的把握。这些只有在和谐心理的状态下才能顺利实现。
事实证明,一个心理和谐的人是一个能够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欣赏美好的事物,也能够平静地接受各种问题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可以活得很充实,活出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份精彩的人。
二
心理和谐体系是和谐心理准备过程中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和谐心理发展的系统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从发展的轨迹来看,人们要拥有完备的和谐心理必须经历感知和谐、领会和谐、创新和谐与传播和谐四个阶段。二是从内涵来看,它应当涵盖社会法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道德、社会伦理、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制度规范。构建心理和谐体系就是要通过感知和领会情感色彩浓、感染力强、影响范围广、积极意义强的社会思潮,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通过凝聚人气、激发创造力、支配行为、变革社会等过程,传播创新的和谐心理,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全面和谐的氛围。
心理和谐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系统,它与自然环境、生活水平、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等紧密联系。
1.物质基础是构建心理和谐体系的前提条件。人们的精神意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是对物质生活的直接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所以,精神生活的和谐离不开相应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心理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的极度不均衡。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从而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达到社会的和谐。衡量心理和谐体系物质基础的主要指标有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国民幸福感指数等。
2.教育辅导是构建心理和谐体系的有效手段。和谐的个体应当是一个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的综合发展体。其中,心理健康具有决定意义。就现实情况来看,心理咨询和心理和谐教育是预防和治疗心理不健康,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是心理咨询网络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找出不和谐的心理症结,并进行有效地疏导和诊疗。它包括心理咨询场所的建设和维护、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资格认定、心理咨询业的发展和普及等。另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它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人们获得自我调节、自我减压、自我和谐的工具,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达到自我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它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等。
3.价值共识是构建心理和谐体系的首要准则。判断个体是否和谐,就是看个体在追求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