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人们的和谐心理、建构完备的社会心理和谐体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和谐心理,是指人们保持的一种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它虽然受气质、性格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取决于后天环境和文化。
和谐心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与主体行为的协调统一,没有因主观因素剧烈冲突而产生精神痛苦;人在处理事情时的理性、冷静、适度和乐观;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易融合于群体之中,并承担适当的社会角色。
健康、和谐的心理,是社会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反之,则会对公共政策信用、人际信任、价值信仰等造成损害,影响政府行政效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妨碍社会发展。人们是否拥有和谐心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1.和谐心理能有效引导人际交往,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整体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群体以及群体中的个体的和谐。而个体成员的和谐最本原的就是个体心理的和谐。古人曾通过“克己复礼”来争取实现“阡陌纵横,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发展状态,其实质就是告诉我们,通过对人性的道德约束和礼仪规范,实现个人的“仁心”即心理的和谐,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娴静、舒适、安逸”。因为只有个人心理和谐了,才能逐步实现人际关系和与他人交往的和谐,最终实现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
2.和谐心理能有效调和社会矛盾,为维护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尼比斯特曾说过:“协调是东亚哲学的中心思想……。”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先生也指出,儒家关于和谐共处的价值取向(即和谐心理)正是要为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谋求一条共生之道,它有助于把竞争限制在一定领域和一定程度,是避免人际关系发生激烈冲突的“润滑剂”。和谐心理所追求的就是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以保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3.和谐心理能有效地激励个体发展,为促进和谐社会进步储备“能量”。和谐社会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创新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发展,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前提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达到各社会成员既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因此,如何在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实现个体成员个性发展,把活力灌输到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同时,又保持一种有序的发展和竞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和谐心理本质上要求各社会成员一方面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