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通讯难、防洪抗旱难、市场消费难等实际问题。
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充分就业。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特别是千方百计加大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地方再就业资金不足等问题。全区每年新增城镇就业20多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左右,使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办好农村基础教育,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投入20亿多元,在全区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收学杂费政策,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农村公共教育设施建设,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全区631.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收学杂费,设立贫困大学生专项补助资金。抓好民族贫困地区基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方便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积极推进医疗改革,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缓解了3000多万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困难。
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以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406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但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为扶持对象,抓好产业开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技能培训和异地搬迁扶贫等工作,使重点县和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全区水平,达到10%以上,全区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贫困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建立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全区94万农村特困群众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按照“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的要求对全区37.9万户五保户实行供养,解决五保户的后顾之忧。
抓城镇经济适用房建设,改善城乡贫困居民的住房条件。仅2005年,就实施城镇居民安居工程项目441个,使10万户困难居民住上了新房。2007年,自治区安排专项补助资金按平均每户补助5000元左右的标准,帮助1.5万户特困农户改造改善住房条件。
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目前全区累计建设沼气池293.71万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6.71%,居全国第一。我区还把沼气池建设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改变农民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在解决农村能源的同时,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推动了科学发展。为民办实事受益最多的是落后地区、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众。办好这些实事,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为民办实事有效地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年来所思、所盼的实际问题,化解了一些地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使干群关系更密切、邻里关系更和睦,形成了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良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