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共十7大提出和谐社会新概念后,中共-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对这一目标本质的认识,是我党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现实情况和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认真总结我党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和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不断化解各类矛盾的历史,在建国以前是如此,在执掌全国政权以后同样是如此。50年前,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就是党处理和化解矛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毛泽东通过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各种矛盾的认真研究,创立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毛泽东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主义社会,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矛盾存在的客观性、长期性、复杂性、可转化性等的论述,对我们正视今天存在的矛盾具有重大启发和借鉴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许多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影响着社会的和谐。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利益日趋多样化,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尖锐。对此,我们要有客观准确的判断,既不能夸大矛盾而否定社会的总体和谐状况,也不能过分强调社会的总体和谐而忽视甚至无视矛盾的存在。对存在的各种矛盾,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合乎实际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正确的措施予以解决。社会矛盾是复杂的、多样的,其产生、发展、化解都有一个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我们还要理性地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和各种不和谐现象,不能期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也不能因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就牢骚满腹、失去信心;更不能因为一些矛盾和问题目前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就不积极地去面对,甚至放弃努力。而是应当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地解决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目前存在的矛盾绝大多数是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但并不等于就不可能出现对抗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也可能会出现对抗和激化,引发社会冲突,我国发生的社会冲突绝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冲突。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往往发端于经济领域,又有可能由经济利益冲突发展为思想政治冲突,由个别冲突发展为局部性、地区性冲突,乃至全国性冲突。如果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同阶级斗争、敌我矛盾纠缠在一起,处理失误,就有可能进一步转化,酿成社会动乱。正视矛盾是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只有正确地认识矛盾,才能科学地解决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