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规划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根据资金来源量和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做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使贫困农民长久受益一件事,避免破坏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三、围绕新农村建设, 不断推进产业扶贫。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指导和帮助欠发达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分析各村资源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竟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覆盖面积大、能够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增收项目。进一步健全农业化经营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进一步提高贫困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企业带动机制。重点运用扶贫政策和资金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带动能力,与基地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共同体,实现协作发展。一方面,要动员企业到欠发达地区中去建基地,形成一村一品,帮助贫困农民建立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强化培训,把贫困农民培育成产业工人,实现非农就业。同时,政府强化利益调控,把龙头企业是否到村建基地,是否履行扶贫义务,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支持条件,有效延伸工业、农业、城市发展链条,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五、围绕新农村建设,努力狠抓扶贫培训教育。继续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积极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推动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分散型向有组织集中规模型转变。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一些问题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单纯注重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扶持,虽然产生了很大成效,但也有一部分贫困人口产生了依赖思想,出现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等状态。因此越来越认识到在对农村贫困经济扶助“输血”的同时,更应注重其“造血”的功能的开发。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围绕劳动力素质提高的扶贫培训力度也越来越大,在扶贫培训中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培养脱贫愿望、提升素质技能、开发人力资源入手,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在加快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把贫困劳动力素质提高和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一号工程”,组织技能培训,促进多渠道转移就业。六、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我区贫困人口分散在边远的山区,居住非常分散。采取原地扶贫的方式,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及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仅成本过大,而且效率很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效益,不能使扶贫政策惠及更多的贫困人口。如果对这部分人口统筹考虑,集中搬迁,整村推进,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共享,降低扶贫成本,加快脱贫进程。为此,应把整片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对边远分散的贫困农户实行整体搬迁,对居住集中的贫困村落实整村推进,对具备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开发。村庄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统一配套,生态环境统一治理。着力把每个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七、围绕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合力攻坚机制。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光靠扶贫部门承担不了所有的扶贫任务,只用扶贫资金解决不了所有的贫困问题。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在求真止下功夫,在务实上做文章,再接再厉,合力攻坚,进一步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劲合力。通过定点扶持、对口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