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二是积极探索新经济增长方式,把人才引进、生态保护和和谐社会建设融入“一村一品”经济发展之中,解决“突破发展”的问题。坚持“科技人才强村,主导产业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通过一至二年的努力,力争到2009年使每个自然村拥有一定数量的科技实用人才,注册拥有一个特色产品、一项特色产业。同时要积极化解村级债务,领办、创办集体企业,使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之上。三是积极索新经济发展路子,着眼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民增收的需要,认真解决好“怎样发展”的问题。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项目,对立地条件较好的集镇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的村可通过招商引资和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凤筑巢、借巢引凤”,实施项目带动、产业带动、市场带动,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坚持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工作理念,抓规范,强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和机制。一是扎实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和推行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逐步规范重大村务、村党组织会议制度、村“两委”会议制度、党员大会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村级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二是落实群众“四权”,推行村务、党务公开。定期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事情向群众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扎实组织开展“一事一议”,创造条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讨论和决策村级发展重大事务。三是落实好村干部补贴和有关待遇。根据村干部所在地的人口、地域、任职年限等因素确定报酬标准,逐步建立村级干部定额养老、基本生活保障机制,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建立健全村干部约束激励机制。根据各村实际,合理设定考核目标,细化考核标准,一年对村干部进行一次集中民主评议,以绩定酬,酬绩挂钩,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
5、坚持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工作理念,抓服务,强落实,为新农村建设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继续推行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和县直部门联乡包村工作制度,落实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包抓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二是倡导文明,崇尚科学,开展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借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建起农民书屋和报刊阅览室,引导群众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远离迷信,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新风正气。在农村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小康示范户”、“五好家庭”、“和谐家庭”、“和谐村组”等创建活动,不断树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时尚。三是深入开展“四级承诺一评议”、“党员进万家、服务在一线”、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做贡献,服务农村献爱心。积极与贫困群众结帮扶对子,联致富门道,帮助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努力改善村容村貌。结合扶贫重点村建设,精心规划,科学选址,逐步建成具有山区特色和模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群众在村庄周围、街路两侧、庭院内外种树种花,抓好村镇绿化美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努力营造山清、水秀、人美、富足、文明、和谐的农村生活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