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41.6万平方米,88%的农户通了自来水,全部农户通了电,92%的农户通了电视,移动电话进入大部分家庭,村庄绿化率达到34.3%,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的容貌初具雏形。
三、建设城镇拉动新农村
牢固树立人文化、生态化、特色化和效益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理念,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提升城镇品位和功能,实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工作思路,围绕“到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0%以上,30%以上的自然村基本达到‘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标准”的目标,在抓好县城总体修编方案的实施,落实道路、给排水、消防等规划,完成乡镇总规修编的同时,适时启动了村社建设详细规划编制实施工作,重点抓好100户以上村庄规划和村委会所在地集贸市场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的建设管理、人居环境、辐射带 动功能和水平。目前,集镇建成区面积达27.5平方公里。中安、后所、大河、营上、富村、黄泥河等省际公路沿线乡镇建成了依托省道、辐射周边的“路边城镇”;墨红、竹园、老厂、古敢、十八连山等不在省道沿线的乡镇,建成了各具风格的魔芋种植镇、大河乌猪养殖镇、农产品加工镇、煤炭资源开发镇等“特色城镇”。这些城镇既是吸纳和聚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中心,也是城乡相互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在城镇的辐射带动下,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以乡镇小城镇为支撑,以新农村建设村为基础,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乡共建新农村的格局。目前,全县累计登记私营企业598户,注册资金15.2亿元,从业人员5.8万人。扶持建成了云南东恒经贸有限公司、××县保利万头乌猪养殖场、金田原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光华魔芋开发有限公司、长青绿色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10余个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市场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四、发展产业支撑新农村
全县紧紧围绕“巩固提升稳县的粮烟传统产业,做强做大强县的煤电支柱产业,扶持培育富民的魔芋、大河乌猪特色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调结构,提高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建设全国煤电大县和全省煤电强县目标,扎实推进“煤电强县”战略。投资240亿元的滇东煤电工程、雨汪煤电一体化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有三台机组投入运行。煤炭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煤炭产业年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万人,带动了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饮服务等二、三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围绕建成全国魔芋生产、加工基地县和全国良种猪扩繁、优质肉猪生产基地县的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以大河镇、营上镇、竹园镇为代表的大河乌猪产业,以富村镇、老厂乡为代表的魔芋产业,以十八连山乡、古敢乡为代表的油菜、生姜产业,以黄泥河镇为代表的优质稻、芭蕉芋产业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跨入全国西部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被云南省委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五、以工哺农带动新农村
健全县级领导挂钩、单位部门对口帮扶等制度,建立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长效机制,按照“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采取整合资源、企村共建的办法,集中扶贫、农业、林业、水利、畜牧、计划、交通等项目资源,采取“争取上级补一点、财政安排点、企业捐助点、部门帮扶点、社会筹集点、项目配套点、群众自投点”的办法,走以工哺农、矿(企)村共建的路子,引导鼓励企业兴办公益事业,对捐资捐物建设新农村的企业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营造了企业致富不忘乡亲、用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