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元,户均收入上万元。烟叶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80%,占农民收入的70%,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个靠种地为主的山村,有钱后首先积极了发展多种经营。老支书谷小平说:全村有六十多户养奶牛,养牛业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过去想养牛,手中没钱,种烟有了积累,村民投入94万元,搞起了养牛业,买了125头奶牛,奶业收入达32万元,奶牛业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有钱的农民生产方式变了。农民购买三轮车、手扶拖拉机改善生产条件,雇短工减轻劳动负担。几年来,全村95户新购置了大型农机具100多辆,全村10亩以上的种烟大户达到39户,在采收期全村一天雇佣外村的短工20多人。
2、组织加强,政权巩固。在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中,党支部与协会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促动。首先,支部帮助协会吸纳有致富能力、有发展思路的优秀人才入会,团结他们靠近党组织,使其成为发展村域经济的领头雁。如会长王凤林是技术员,也是种植能手、种植大户。村支部和供销社将他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其次,基层组织和政权得到了巩固。过去双委“催粮收款,刮宫引产”,现在不收稅、不催粮,但建设新农村,光靠几个干部没抓手不行。“支部加协会”让“双委”找到了工作的切入点,找到了建设新农村的抓手。可说,“部加协”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第三,“双委”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农民知道要致富离不开“双委”的支持。比如,组织村民修路、建渠、打井、调地、水利,都是在支部的支持下完成的。农民把村支部看成是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好支部。
3、农民安心,政府放心。在建设新农村中,供销社为政府分忧,为农民增收服务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县供销社将一个处于低潮的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的主导产业,通过建龙头、办协会、抓订单、带基地很好地发挥了供销社在服务“三农”中的优势,发挥了公共服务的平台作用,架起了农民增收的金桥。3年来,县烟叶协会会员由2002年的3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612户,与烟农签订合同3600份,为烟农包销烟叶260万公斤,发展烟叶种植面积5260亩,为农增收2100万元。供销社共拿出300多万元扶持资金,用于无偿供应优质籽种、优惠供应化肥、农药、农膜,改造节能烤房、推广科技成果、建设科技试验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等项目。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被省烟草局命名为烟叶科技生产先进县。协会通过供销社资助、补贴、折扣等形式,每年返还烟农60万元,还安置了6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工增加工资收入200多万元。供销社与乡镇政府、双委、农民紧密结合,坚持为农服务的发展方向,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找准了定位。把协会看成是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好组织。
4、乡风文明,山村新貌。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南阳沟村出现了“三新”:一是观念新。村干部说:建设新农村靠国家投入,更要靠农民和基层干部的自身努力。老百姓说:摆脱贫穷,关键在自己。有了钱的农民重视教育。协会理事、种植大户许二喜说:“过去挣不上钱,穷。加入协会后,哪方面都支持,每年种烟都在10亩左右,收入好时2万多,差时小2万。过去为孩子上学老生气,现在不生气了,老大上了民办高中,每年4000元,今年高二;老二在横山岭中学上私小,初三,吃住学费5000元\每年,全靠卖烟供孩子上学。”目前,全村已有38户把孩子从小学起送到私立学校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读书。2003年以来,全村有13人考上了大学。农民在协会中学到了致富知识,学到了种植技术,学会了闯市场的本领。通过外出学习、参观、培训,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