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区发展战略研讨会交流材料发展畜牧蔬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继续深入开展“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崛起”大讨论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制定发展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八次党代会、市七次党代会精神,明确发展新思路、树立发展新理念、制定发展新举措、开创发展新局面。按照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畜牧蔬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蔬菜业
  1、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提高瓜果、蔬菜的品质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继续开通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为菜农免费办理绿色通行证。
  (二)畜牧业
  1、发展健康养殖业。制订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继续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养殖小区,引导散养户向小区相对集中,提高集约化饲养程度。派技术骨干入驻园区,指导园区进行规范和改造。
  2、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冬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豫政办 3号)要求,加大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力度,实行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抓好补免补防、疫情监测、强化消毒等工作,使应免免疫率达到100%,杜绝动物疫情发生。建立动物免疫档案,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3、加强动物检疫监督。一是强化产地检疫。强力推进防检结合,力争使外调牲畜免疫标识查验率、检疫率达100%,规模场产地检疫率达100%。二是规范屠宰检疫。对辖区内生猪定点屠宰实行同步检疫,严格检疫程序。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禽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89号)精神,加大禽类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活禽交易市场秩序,逐步推行禽类标识制度和活禽定点屠宰制度。对检出的病害肉进行无害化处理,使检疫率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三是加大动物检疫监督力度,加强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的联合,严厉打击生产经营染疫或疑似染疫、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产品、逃避或抗拒检疫等不法行为。
  4、建立基层防疫队伍。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意见》(平政 64号)要求,设立镇、村两级动物防疫专业队。每个镇选择3—4人组建镇级动物防疫专业队,负责规模养殖场(户)的强制免疫、消毒、疫情普查、测报、法规宣传等工作。每4—6个村录用1个动物防疫员,组建村级动物防疫专业队,负责本工作片区散养畜禽的强制免疫、消毒、疫情上报等工作。镇、村两级防疫专业人员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
  5、完善疫情应急反应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新华区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新华区突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预案》,认真落 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足额储备疫苗、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等疫情应急物资。加强应急预备队的管理、培训和演练,确保快速反应。强化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报告岗位责任制。
  6、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 15号)精神和省、市有关要求,加快我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原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畜牧兽医站,整合原有的动物防疫、监督职能,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作为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成立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兽医技术支持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提高全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水平,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促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从统计数字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规划
   突出增收优化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夯…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
   度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标管理考…
   帮村干部指导新农村建设体会
   基层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主要…
   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目标管理考评…
   和谐展新貌——县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应建立法治保障的基础…
 
教师演讲稿集锦信念让人布满激情
安监局发展矿山安全整治总结
医院对于整治商业贿赂的演讲
镇党委书记理论学习班总结会发言
局长离退休干部新春茶话会上新年…
水利局长科学发展观民主生活会发…
学校师德大讨论阶段总结
强化爆炸物品管理确保企业平安和…
九九重阳节活动总结
党委书记三八节表彰会讲话
发展花卉产业工作方案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管理办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管理办法
工业经济发展实施意见
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代表实施
农村党建保障机制发展实施意
经济工作发展指导意见
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指导
文化与旅游发展工作要点
社会跨越发展工作意见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