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建立培训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的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劳动力由无序转移向有序转移,临时性转移向长期性转移的转变,真正使劳务经济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兴办村级集体企业,建设地毯厂一处,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四、有利条件
尽管xx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也存在着以下建设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1、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为本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及投资为本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2、通过几年的发展,农田基本建设、村民住宅、道路改造得到改善,群众生产经验丰富;
3、本村靠近大通、邻居威远镇,与镇政府所在地上庄村相邻,平大公路横穿村庄,交通十分便利,在设施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劳务输出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4、村民热情高涨。通过广泛宣传村民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积极性相当高,这将为此次建设奠定一定的基础力量。
五、区域分析和功能定位
1、区域分析:xx村距省会西宁、大通、威远镇等城镇较近,平大公路横穿村庄,群众有丰富的仔猪繁育经验。区域特点和气候条件适宜种植马铃薯和温棚蔬菜(花卉)种植。
2、功能定位:本村的发展应定位于马铃薯制种、仔猪繁育养殖为主导产业,建立马铃薯制种基地和仔猪繁育养殖基地,打造优势品牌,产品销往邻近的大通、西宁以及其他城市。
六、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坚持实事求是,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村庄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协调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坚持有重点、有突出,确保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