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新庄村的实际,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尊重村情民意,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和资源。xx县xx镇xx村位于xx省xx县威远镇西部,与镇政府所在地上庄近邻,距省会西宁26公里,平大公路横穿村庄。交通便利,商贸繁荣,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10米,地理位置约为北纬36.5 1’—36.56’,东经101.48'—101.54’,平均海拔2400米,年平均气温3℃一3.5℃,降水量480一550毫米。年无霜期90天左右,且多雨雪和霜冻,农作物生长期125—150天。总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840亩,林地663.5亩。全村共93户,总人口349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马铃薯、油菜、蚕豆为主;畜牧业以羊、猪、鸡为主;林业以青杨为主。矿产资源贫乏。
2.经济和产业。2006年底,全村经济总产值163.1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63.88万元,林业产值0.16万元,畜牧业收入36.35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6.1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56.7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800元,全村现有个体小卖部3处,客运2辆,货运2辆,蜂窝煤厂3家,铁皮加工2家。农用机动车辆58辆。
3.社会与生活。全村有93户,总人口385人,民族全部为汉族,少数农户信仰道教和佛教。村民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60人,占总人口的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61.7%,全村共有劳动力285人,占总人口的58%。人均耕地面积2.9亩。
全村有1生产合作社,有少量农户远离聚居区。居民住房总面积60亩。其中砖混结构4户,砖木结构4户,土坯房85户。村中有小学一所,占地4900平方米,教师8名。村委会有办公室6间,无村级医疗室。目前尚无垃圾处理设施。全村通电率100%。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业和劳务型收人。劳务收入仍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目前在外长期务工人员中技术人才贫乏,主要靠重体力劳动来挣钱,劳务工素质亟待提高。在农民支出中,农民除教育、医疗卫生、日常生活及其他支出外,生产资料以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和基础设施材料投资最大,农民人均结存款只有很少一部分。所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村庄的水电路讯、生活用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农村综合防灾能力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工业产业几乎为零;新庄村的林业和畜牧业都很不发达,劳动力就业比例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迟缓;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亟待提升。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较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和养老难等“三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五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全村农民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