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增收 优化环境 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农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农村一线的一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中心任务。据调查统计,“十一五”末,xx乡工农业总产值达8632万元,比2000年增加4795万元,年均增长13.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5759万元,比2001年增加2189.22万元,年均增长9.5%;工业总产值达2603万元,比2001年增加1125万元,年均增长10.6%;农民纯收入达2242元,比2001年增加1104元,年均增长12.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民主法制不断健全,这些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较慢;村庄建设杂乱无章,人民环境条件较差;农民思想观念滞后,素质不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根据以上实际,我们必须从突出增收、优化环境人手,在解放思想中求新路,在科学发展中求进步,在兴乡富民中求活力,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增加农民的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根本保证。根据全乡川、浅、脑地域分布特征,依托距西宁、大通和县城威远镇较近和“五峰寺”旅游资源优势,应从以下方面抓好增收:
(一)按照“高产、高效、安全、增收”的要求,坚定不移调结构,充分发挥生态区位优势,优化配置资源,使种植特色化,特色区域化,区域规模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应市水平。在上马、陈家台、下一、下二等几个川水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拓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优质蚕豆、花卉等高原特色种植,使其尽快形成规模;海子、上庄、白多娥等浅山、半浅山村要以避旱作物种植为重点,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55%以上,使其真正成为公路沿线薯类种植带;平峰、纳家、兴隆等脑山、半脑山村扩大油菜播种面积,使油菜种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65%以上,形成油菜生产带;充分利用海子、后头沟、新庄、上庄、上马、仓家、七塔尔等几个村的地域优势,巩固互助红小麦良种生产基地。通过调整,使全乡特色优势作物播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实现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后头沟、北沟等村为主的奶牛养殖业,利用毗邻西宁、大通县城的优势,充分占领牛奶市场;抓好陈家台、仓家等几个村的生猪仔猪养殖业,做好畜种改良工作,在科学养殖上做文章,缩短饲养周期,增加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经济效益,抓好以平峰、纳家等几个村的暖圈养羊,在巩固绵羊养殖的基础上着重向肉用、肉毛兼用、绒小羊养殖方向发展;抓好转咀、上马等村的牛羊育肥贩运和“西繁东育”工程,缩短育肥周期,抓总量,上规模,搞好流通,确保畜牧业效益稳步增长。
(三)抓好劳务培训和转出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以“技能增强、人员增多、时间延长、收入提高”的目的,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和输出工作。广泛收集和反馈劳务信息,广辟转移门路,拓展输出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
(四)大力开发资源优势,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从二、三产业中获取的实际效益。一要开发五峰寺旅游资源,继续争取开发五峰寺水资源;要进一步加大五峰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