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村庄整治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和自我民主管理的热情。我们在调研中看到,部分村落普遍存在的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成了农民的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做纳麻孜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4.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沙雅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最可贵探索,就是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宣传发动、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和投入支持上,引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农民主体,就是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放在首位,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切实落实农民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
从实践中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我县试点来看,新农村建设不仅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沙雅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市之一,必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关系。从我区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主要靠的是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不能长期建立在薄弱的农业和落后的农村基础之上。因此,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我区提出要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沙雅县的实践来看,按照“城乡经济发展统一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安排,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的思路,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会制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打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新农村建设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但是,从实践来看,对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过去,我们在农村发展的目标取向上,考虑全面性和协调性不够;在“三农”工作思路上,缺乏长远的和系统的布局;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农村工作的对策。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三农”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适应新阶段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五大建设”任务,使农村工作系统化,成为统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农村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整个“三农”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沙雅县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从本地实际出发,着眼于农村工作全局,把以往农村工作中业已成型的工作载体、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予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