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作文网 >> 应用文写作范文 >> 心得体会 >> 三个代表 >> 正文
浅谈公路部门精神文明建设

环境影响比较单一,业余时基本围绕麻将、扑克等娱乐活动,严重的甚至沉迷于其中,对工作、家庭、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大有人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平时开展有益的活动太少,物质文明建设固然罩要,但离开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是不会生存太久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抓好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除了利用我国传统的一些节日,开展一些有益身心健康和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外,利用国家和国际的节日例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等。基本上每月都能开展活动,关键是要给职工一个活动的平台。平时还应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篮球赛、职工卡拉0k大奖赛、法律知识、业务知识抢答赛,拿出一定的资金和时间,组织职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广大职工逐步远离一些不健康的活动,并在参与有益的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接受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在活动中寓教于乐,使大家向“五讲四美”“三热爱”靠拢,养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就会逐步增强。
  四、树立榜样,以点带面,事实胜于雄辩
  职工对于空洞干涩的教条主义是极其反感的,任凭你讲得天花乱坠,职工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相信的是 事实,事实胜于雄辩。因此要抓典型树旗帜,从不同层面、不同岗位树立起各类先进典型,如评选先进青年、先进生产者、先进班组、优秀共产党员等。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成功的事业背后离不开家属的默默支持,可以评选五好家庭、文明家庭、优秀女职工、表彰学习优异的职工子女等等,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教育和激励职工,以典型来带动一片。例如我省公路部门的大方公路管理段龙昌坝道班班长张德荣,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张德荣今年刚好年过半百,在平凡的公路养护岗位上勤奋工作25年如一只,以身作则地带领全班职工尽心尽责,不但精心组织全班职工认真搞好公路经常化养护,而且还把传播精神文明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作为己任,树立了公路部门、公路人的良好社会形象。他最朴实的一句话就是:“一直以来,除了把工作干好、把路养好之外,我没有更多的想法。”普通养路工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支撑,它总是由细枝末节的实实在在的平凡小事构成。在日常工作中,象张德荣同志这样以路为家、无私奉献的职工还有很多很多,就需要我们树立起更多的典型,去激励和带动更多的人。树身边的先进、典型,不但能够正确引导广大职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加强了大家的爱岗敬业精神,也从总体上展示了一个单位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以事例结合理论教育所取得的效果远远大于干涩的理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利用这种方式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每一个职工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把握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五、加强对公路部门业绩的宣传力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社会对公路人的正确认识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基层公路职工工作辛苦,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工作普通平凡,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又是一项造福千秋、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为保障经济命脉的畅通,他们顶烈日,战高温,冒严寒,披风霜,尽职尽责,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一项造福千秋后代,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公路事业蒸蒸日上,公路人更是付出了许许多多,但因宣传力度不够,舆论引导不到位,许多的付出仍然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有的甚至是负面认识。因此公路部门的付出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论加强民主法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
   街道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德育创新活动与…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推进校园精神文…
   建设局系统精神文明创建目标责任…
   精神文明建设总结3
   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细则
   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十一五精神文…
   海事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经验做法
   如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
 
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发展意见
努力践行八荣八耻争当高素质党员…
医院团委总结
我的岗位我负责演讲稿
政协提案的情况报告
无锡广电局整风运动整改措施
乡镇学校安全培训开班讲话
银行计划财务科职位竞聘上岗演讲…
公司严谨务实掀百日大战;求新效…
安监局强化防火管理安排意见
争创农村公路示范县工作方案
城乡公路沿线土地规划管理办
公路通道绿化工作方案
乡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开春公路交通大建设工作计划
公路修建工程工作方案
农村公路管理考察报告
农村四级公路建设考察报告
农村公路养护管治建设意见
浅谈高中英语写作中语域知识
三个代表

Copyright 2010-2012 © 中国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