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我们要认真落实文件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理论创新。当前,应当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精神。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创新的前提,思想僵化是创新的大敌。马克思主义和全部科学发展史都证明,科学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结果。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勇于和善于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要把对真理的认识看做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求真务实,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问题,不懈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
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创新是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活动,社会环境对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创新环境,一是要注重营造舆论环境。必须形成追求创新、鼓励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舆论氛围。要尊重和理解创新,允许创新中出现失误。人类探索真理的历史表明,一个正确的结论往往是经历多次错误认识之后才能形成。二是要注重营造学术环境。学术交流与争鸣可以增长知识、获得信息,可以打破思维定势、激发灵感,可以瑕瑜互见、取长补短,一定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三是要注重营造法治环境。理论创新既要有足够的区域空间,又要有明晰的法律边界,从而做到“出创新于法度之中”。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立法工作,充分保障宪法赋予每个公民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各项自由和权利,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人们进行理论创新的积极性。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非常之功”,需要“非常之才”。要牢固树立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的观念,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千方百计培养人才,不惜代价吸引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着力形成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各尽其能的生动局面。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理论创新中,知识分子担负着重要使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境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刻苦钻研、潜心悟道。在理论创新中,任何急功近利、虚夸浮躁、哗众取宠的作法,都是有害的。
加快建立创新体制。建立好的体制和机制是激发人们创新潜能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一项带有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一件大事。从实际情况来看,要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理论创新的体制性障碍,必须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各方活力的引导机制;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注重原创性和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