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实现农村奔小康的行动指南。作为长期从事乡镇企业治理工作的一名公务员,从“三个代表”的高度看乡镇企业,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推进乡镇企业实现二次创业。
乡镇企业是代表了农村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方向
闽东是老少边岛地区,31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生产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农村经济以农为本的旧观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我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0.73亿元发展到402.4亿元,增长550倍,年平均递增30以上,这是闽东经济史上的奇迹,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大作用。农村经济中以乡镇企业为为主体的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量的80以上。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31。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7307元,比上年增加1469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39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为农村提供支农建农资金490万元。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8.08,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5.78。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8.08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农业、农村和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贡献越来越大。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机遇,全市乡镇企业共安排下岗职工8482人,比上年增加3582人。乡镇企业产值超过5亿元的乡镇24个,比上年增加2个。超过亿元的村有37个,比上年增加12个。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乡镇和村的崛起,迅速改变了当地面貌。凡是农村稳定、政策落实好,无一例外都是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方,它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是有目共睹的。乡镇企业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代表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代表着农村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是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富革命性的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出了农村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实践证实:乡镇企业是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正如江泽民总书记1998年4月21日考察江苏乡镇企业时指出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正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过程中起着龙头、支撑和主力作用。因此,实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必然的选择和方向。
乡镇企业代表了农民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发展要求
我市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把广大农民从农业文明带入工业文明,从村落文化带入城镇文化,并创造出自已特有的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平均每年有一万多人(次)的乡镇企业职工接受学历教育或培训,使他们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及先进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市场,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民政优抚、村容改造等各项社会性事业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还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劳动大军,涌现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企业家和具有现代专业技能的员工队伍。目前,全市已有近百名厂长(经理)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优秀乡镇企业家和全国、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在我市首次评选的闽东改革开放十佳人物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