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优越性,应当直接体现为在避免社会动荡、避免两极分化的前提下,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用1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是共同富裕的,不仅能实现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和追求,而且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和富强起来,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对全党的明确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振兴的统一性,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长期性、阶段性,全面阐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步骤,提出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现代化奠定基础,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前提。
三、思想起点、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致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都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上都立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起点、共同的科学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同邓小平理论一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理论的各个方面都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科学精神,我们党才能自觉地把思想熟悉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点和逻辑起点,离开唯物史观,在
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很轻易陷入空想,在实践中搞社会主义很轻易制造乌托邦。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对社会主义的熟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尤其是置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非凡强调,要努力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都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需要,尤其要体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强调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不断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了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是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熟悉,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判定标准,都是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同样,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取向。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归根到